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借鉴
发布时间:2003-07-26 来源:郑州建委设计处 浏览量:3272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许多国家的城镇化进程都走在了中国的前面,这其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本部分仅对国外小城镇的发展进行简要考察,以寻求对我国,特别是对我国财政的借鉴意义。
(一)城镇化的道路选择
1.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起步较早,他们大多通过对殖民地的剥削掠夺或战争(赔款)获得大量的资金,以完成原始积累,进而实现工业化。但由于各国人口、资源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在城镇化的道路选择上,也各具特色。最典型的国家是英国和美国。
(1)英国
A.英国的城镇化是以乡村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据历史学家估计,早在17世纪,英国就有1/2的农业人口农闲时从事工业生产。这些乡村工业集中在工业村庄,其发展推动了农业与工业的分工,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后来,相当一部分工业村庄演化为城镇。
B.英国城镇化不是建立在农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而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英国地少人多,曾经是最大的殖民主义国家。英国贵族通过著名的"圈地运动",以暴力形式强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城镇化所需要的作为食物的农产品和作为原料的农产品则主要依靠进口。1852-1859年,英国国内小麦消费量的26.5%是靠进口满足的,1868-1875年,该比重增至48%以上。1910年,英国的粮食自给率仅为35.6%。
(2)美国
A.美国地多人少,而国际人口迁移却满足了美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要。1851-1910年间,仅欧洲向美国的移民就达2337.3万人,年均迁入达39万人。这些国际移民中大约1/4的是技术工人,他们带来的各种知识和技术无疑对美国的城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B.美国与英国城镇化道路的最大不同是,美国是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解决了粮食和原料问题,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美国农产品的出口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大量积累资金。
C.交通革命在国土面积广阔的美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美国依靠修筑收费道路的方式从陆路开始了交通革命。19世纪40年代又形成了世界最发达的运河网。1828年美国开始修筑铁路,到1887年,全国数以万计的大小城镇已由铁路网连接起来。铁路运输不仅促进了西部开发和城镇发展,而且大大刺激了工业革命,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起了关键作用。
2.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起步较晚,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积累主要来自于农业。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让农民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通过市场机制来让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建设资本,政府一般不干预;二是政府通过农业税或工业产品的"剪刀差"来转化农业剩余。
(1)以工业化发展带动城镇化。这是大多数国家的城镇化道路。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性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工业生产必然向城镇集聚,并促进新的城镇的产生,加速城镇化进程。但从发展趋势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同的。前者的工业产值份额的增加与农业人口向工业的转移基本是同步的。而后者的产值结构转换普遍等于就业结构转换,即工业化快于城镇化进程。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越来越多节约劳动力的先进工业技术,特别是对人口众多的落后国家而言,就业结构的转换在初期必然是相当缓慢的。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价格结构往往是工业品价格偏高,农产品价格偏低。
(2)以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城镇化。拉丁美洲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它的城镇化是建立在第三产业,特别是传统第三产业的过度发展上的。20世纪60年代末,拉美工业只能吸收不到14%的劳动力(现代化部门低于8%),而第三产业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69年,服务业就业人口的比重达到39%。
3.城镇规模的选择
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作了研究后指出,"一个城市在其规模达到30万人以后,就会失去其规模经济效益。相当经济的办法应该是发展大批的农村小城镇,每一个小城镇都拥有一些工厂、电站、中等学校、医院以及其他一些能够吸引居民的设施。"
从世界城市化趋势看,从集中趋向分散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尤其如此。制造工业的衰落、聚集的不经济、产业活动的转移以及农村和小城镇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居民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大城市中心区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导致经济活动和人口持续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和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迁移和扩散。
各国越来越重视在大都市区发展小城镇,典型的例子是加拿大的大温哥华区域。它的中心城市被8个各有特色的"区域城镇中心"包围着。各城镇中心按居住密集形设计,工作、住房、购物、文化和社会服务都是集中的,并由绿色生产用农田隔开。
(二)政府(财政)促进小城镇发展的举措
1.创造就业机会
(1)小城镇政府利用提供贷款的计划,鼓励小型企业设在小城镇。小企业通常没有足够的资本作为担保来从正规渠道借到投资资金。政府提供低成本资金的公共计划将鼓励这类企业,而企业的成功反过来会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2)用建造工作场所、市场和其它设施并以合理价格出租或出售来鼓励小企业。例如,马来西亚的地方政府在小城镇中建造了许多售货篷和摊位以鼓励那些非正式的食品销售者。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十分简便的方法是封闭一条街举办夜市。
(3)对小企业和迁移者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如小型商业管理、生产设计、销售、质量控制、生产技术以及寻找社会服务的机会等等。
2.住房和基本服务
(1)小城镇当局需要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水力供应、排污系统和卫生设施。这类服务和环境上的投资可通过向使用者收费、收税等方式回收。
(2)城镇当局不一定非要建好住房再分居民,他们可以找出一些土地用于建房并提供一些基本的服务设施,鼓励迁入者在这些地基上建房。
(3)居住和基本市政服务可作为"再集中"政策的有效实施手段,因为农村居民居住分散,把他们集中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居民区可以更有效地提供服务。这一政策在古巴被广泛应用,甚至在边远的乡村也为居民建造了5层居民楼。这既便于提供服务,也使社会生活更易于管理。
3.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小城镇来讲,依靠一个由公路、通讯和服务组成的系统与农村、其它城镇和大中型城市联系起来非常重要。在一个行政区中,不同城镇联系所产生的协同效益是巨大的。这类系统的投资不应完全由城镇当局负担,高一级的地方政府甚至是中央政府都应对之进行必要的投资。
4.环境保护方式
在小城镇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一个常见方法是建立地方和国家的污染控制政策和标准并在小城镇中强制执行。应通过国家和地方立法控制地方企业的污染行为。政策和标准应广泛的宣传,特别是污染的原因,防污的优秀企业和对污染的罚款。
(一)城镇化的道路选择
1.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起步较早,他们大多通过对殖民地的剥削掠夺或战争(赔款)获得大量的资金,以完成原始积累,进而实现工业化。但由于各国人口、资源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在城镇化的道路选择上,也各具特色。最典型的国家是英国和美国。
(1)英国
A.英国的城镇化是以乡村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据历史学家估计,早在17世纪,英国就有1/2的农业人口农闲时从事工业生产。这些乡村工业集中在工业村庄,其发展推动了农业与工业的分工,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后来,相当一部分工业村庄演化为城镇。
B.英国城镇化不是建立在农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而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英国地少人多,曾经是最大的殖民主义国家。英国贵族通过著名的"圈地运动",以暴力形式强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城镇化所需要的作为食物的农产品和作为原料的农产品则主要依靠进口。1852-1859年,英国国内小麦消费量的26.5%是靠进口满足的,1868-1875年,该比重增至48%以上。1910年,英国的粮食自给率仅为35.6%。
(2)美国
A.美国地多人少,而国际人口迁移却满足了美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要。1851-1910年间,仅欧洲向美国的移民就达2337.3万人,年均迁入达39万人。这些国际移民中大约1/4的是技术工人,他们带来的各种知识和技术无疑对美国的城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B.美国与英国城镇化道路的最大不同是,美国是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解决了粮食和原料问题,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美国农产品的出口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大量积累资金。
C.交通革命在国土面积广阔的美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美国依靠修筑收费道路的方式从陆路开始了交通革命。19世纪40年代又形成了世界最发达的运河网。1828年美国开始修筑铁路,到1887年,全国数以万计的大小城镇已由铁路网连接起来。铁路运输不仅促进了西部开发和城镇发展,而且大大刺激了工业革命,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起了关键作用。
2.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起步较晚,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积累主要来自于农业。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让农民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通过市场机制来让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建设资本,政府一般不干预;二是政府通过农业税或工业产品的"剪刀差"来转化农业剩余。
(1)以工业化发展带动城镇化。这是大多数国家的城镇化道路。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性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工业生产必然向城镇集聚,并促进新的城镇的产生,加速城镇化进程。但从发展趋势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同的。前者的工业产值份额的增加与农业人口向工业的转移基本是同步的。而后者的产值结构转换普遍等于就业结构转换,即工业化快于城镇化进程。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越来越多节约劳动力的先进工业技术,特别是对人口众多的落后国家而言,就业结构的转换在初期必然是相当缓慢的。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价格结构往往是工业品价格偏高,农产品价格偏低。
(2)以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城镇化。拉丁美洲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它的城镇化是建立在第三产业,特别是传统第三产业的过度发展上的。20世纪60年代末,拉美工业只能吸收不到14%的劳动力(现代化部门低于8%),而第三产业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69年,服务业就业人口的比重达到39%。
3.城镇规模的选择
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作了研究后指出,"一个城市在其规模达到30万人以后,就会失去其规模经济效益。相当经济的办法应该是发展大批的农村小城镇,每一个小城镇都拥有一些工厂、电站、中等学校、医院以及其他一些能够吸引居民的设施。"
从世界城市化趋势看,从集中趋向分散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尤其如此。制造工业的衰落、聚集的不经济、产业活动的转移以及农村和小城镇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居民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大城市中心区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导致经济活动和人口持续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和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迁移和扩散。
各国越来越重视在大都市区发展小城镇,典型的例子是加拿大的大温哥华区域。它的中心城市被8个各有特色的"区域城镇中心"包围着。各城镇中心按居住密集形设计,工作、住房、购物、文化和社会服务都是集中的,并由绿色生产用农田隔开。
(二)政府(财政)促进小城镇发展的举措
1.创造就业机会
(1)小城镇政府利用提供贷款的计划,鼓励小型企业设在小城镇。小企业通常没有足够的资本作为担保来从正规渠道借到投资资金。政府提供低成本资金的公共计划将鼓励这类企业,而企业的成功反过来会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2)用建造工作场所、市场和其它设施并以合理价格出租或出售来鼓励小企业。例如,马来西亚的地方政府在小城镇中建造了许多售货篷和摊位以鼓励那些非正式的食品销售者。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十分简便的方法是封闭一条街举办夜市。
(3)对小企业和迁移者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如小型商业管理、生产设计、销售、质量控制、生产技术以及寻找社会服务的机会等等。
2.住房和基本服务
(1)小城镇当局需要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水力供应、排污系统和卫生设施。这类服务和环境上的投资可通过向使用者收费、收税等方式回收。
(2)城镇当局不一定非要建好住房再分居民,他们可以找出一些土地用于建房并提供一些基本的服务设施,鼓励迁入者在这些地基上建房。
(3)居住和基本市政服务可作为"再集中"政策的有效实施手段,因为农村居民居住分散,把他们集中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居民区可以更有效地提供服务。这一政策在古巴被广泛应用,甚至在边远的乡村也为居民建造了5层居民楼。这既便于提供服务,也使社会生活更易于管理。
3.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小城镇来讲,依靠一个由公路、通讯和服务组成的系统与农村、其它城镇和大中型城市联系起来非常重要。在一个行政区中,不同城镇联系所产生的协同效益是巨大的。这类系统的投资不应完全由城镇当局负担,高一级的地方政府甚至是中央政府都应对之进行必要的投资。
4.环境保护方式
在小城镇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一个常见方法是建立地方和国家的污染控制政策和标准并在小城镇中强制执行。应通过国家和地方立法控制地方企业的污染行为。政策和标准应广泛的宣传,特别是污染的原因,防污的优秀企业和对污染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