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中心城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与设想
黄富厢
[概述] 1998年9月,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会组织规划设计界聚会深圳研讨城市设计后,将城市设计系统地纳入我国规划、开发,趋于认同,上海总体规划将引入总体城市设计,特作简要背景性说明。
当代城市设计率先在美国兴起:六、七十年代美国城市郊区化,导致大城市中心区衰落,纽约等大城市财政濒于破产,市政当局和规划设计界提出中心区复苏、中心区更新、城市历史建筑及环境保护、旧建筑利用等一系列措施与设想,结合设计领域中,行为、心理学研究的进展,集中起来就产生了当代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美国建筑师协会(AIA)主办城市设计系列讲座,波士顿开展旧城改建城市设计,明尼阿波利斯在区划中引入城市设计概念,纽约提出第五街城市设计,旧金山更提出完整的城市设计总图,指导开发,费城也作了市场东街发展规划与实践。纽约市长Lindsey从城市设计高度建立设计评审制度。AIA更建议A级建筑事务所必须有硕士职衔的城市设计师。70年代城市设计已成为以质量求效益振兴美国城市的重要手段。
上海城市设计起步较早:80年代初,我们编译了我国第一本《城市设计》,阐明城市设计理论、历史、实例、运用和管理规章。在周干峙院士提示下,我们协助倪天增同志策划,提出东西轴建筑发展战略,这个涉及上千万平米公共活动中心建筑空间序列的城市设计系统工程在历届市政府领导支持下顺利实施。85年市规划局通过学会组织了我国首次城市设计与交通国际学术会议。此后,我们在虹桥新区、古北新区及国内详规方案竞赛项目中开始探索运用城市设计。86-93年陆家嘴中心规划五轮十五个方案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不断完善城市设计构思的意图,告别是通过市领导亲自关心的我国首次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及最后深化完善方案,立法实施。随即引来合资大项目,获得显著综合效益。回顾这些工作旨在说明我们在城市设计理论实践方面做过较有成效的扎实的工作,因此,有条件有信心做好将城市设计引入总体规划并实施的工作,在开发控制实践中,进一步发挥以质量求效益的作用。
当前本市致力修订上报总体规划,这正是我们将总体城市设计纳入总体规划的契机;也正是上海城市设计由局部上升到整体,由实践上升到系统理论的机会。总体城市设计的形式与实施,将使本市多层次城市设计初步形成体系,有利于上海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建筑开发良性循环。
上海中心城总体城市设计,建议由借鉴旧金山经验入手:在美国几个城市设计先驱城市中,旧金山城市设计分为格局、保护、建筑开发与邻里环境四部分,并以系统工程战略规划思维方法分需求、目标、原理、政府四个环节论述。根据上海建筑快速成长,机遇与挑战并存以及管理机制、市场等相关情况,笔者拟建议以建筑开发的城市结合发展规划调控为主线,同时确立符合上海市情的城市格局、城市保护、城区环境方面的需求、目标、原理与政策,着重提出充实完善总体规划、实施的思路。
城市设计能否适应快速成长态势下建筑开发过热提出的调控要求?借鉴能否创新?众所周知,城市有着不同的地域和历史发展特版。美国当代城市设计适应城市发展速度、规模虽较英国为大,但仍然认为快速成长不利于城市设计的运用与实施。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硬道理,没有控制的发展,必然与城市设计水火不相容;中国有总体、分区、重要地区等规划,对发展应有一定的制约。调控是可能和明智的;城市规划,作为城市设计的前提和程序,越做得合理,越有利于调控。城市设计应当贯穿在各层次的规划实施中,使规划实施趋于完善,应当而且可以结合调控,相辅相成。
九十年代的规划改革,大步起向市场:几年快速成长建筑市场出现过热。应当认识到政府计划指导职能的重要性了。政府规划调控指导职能的运用,应建立在对市场调研、预测、比较研究之上,通过合理的规划目标进行规划调控,以此为前提制定指导建筑开发的城市设计,有利于实现开发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也使我们的城市设计与实施由借鉴起向创新。
建筑开发
半个世纪来上海建筑开发经历前30年恢复、稳步发展、挫折与调整、改革开发后快速发展和90年代超常发展过程:如1978年建筑总量为8652.9万平方米,1990、1997年分别增长至2-3倍。90年代开发开放浦东后七年间全市基础设施投入就增长七、八倍,为超常发展提供了条件。
建筑开发的成就,为上海实施总体规划。建成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打下初步物质基础:作为上海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主要特征的上海东西发展轴建筑开发战略实施初见眉目:市中心、副中心、专业中心多心格局开始展现;住宅紧缺得以缓解;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买方市场开始形成,对建筑开发治理调控的实力和基础已经具备。
但是,也存在高层高标准建筑过热、布局无序、核心区拥挤,绿地不足等问题。
需求
上海总体规划实施特别是建筑开发的实践表明上海中心地需要总体城市设计,特别是按现代理念,方法结合市情和发展态势制订的指导建筑开发的城市设计。
目标
实施完善多心格局,东西轴建筑发展战略,体现上海三个中心的城市功能。
开拓中心滨水区,造就21世纪水都风貌。
从经济、市场、历史文化、环境保护能源等方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创造环境好、可居住性强、经济实用的多元居住社区。
原理
一、
贯彻总体规划建筑开发,必须经常规划汇总平衡,避免出现开发总量宏观失控或布局混乱。
二、 总体城市设计
要抓住重点,体现开发目标:形成、完善中心城地标系统中心城主要旷地系统通过凸显发展轴、环境晾观轴及多心格局形象,使整个城市建筑主次分明形成有支配或次支配作用的里程碑建筑及结构樗系统,使看似无边际的城市建筑肌理,产生一定的秩序感;辅以主要视觉走廊(控制轴向、沿河)更将加强观景、景观效果,使城市结构明朗,形象纲举目张。
大规模住宅开发,旧区住宅更新,以城市设计为指导,创造可居住性强的现代社区并作为21世纪重点建筑开发的背景建筑环境。历史建筑的保存和历史建筑风貌区保护性开发更将以其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扬增添文采。
上海中心域地标系统
地标系统包括标志性建筑(群)
结构型标志(SYMBOL)O组成的系统,不包括多轴心布局以外的单个建筑或标志。
三、
建筑开发面对市场,对建筑开发进行宏观调控。规划调整程序的完成,是做好建筑开发城市设计的前提。
1、 控制高强度开发:黄浦区4.54平方米土地,540万平方米建筑的开发强度仅1.19万平方/公顷,虽有人民公园、人民广场、滨江滨河绿地仍感过密;陆家嘴中心区开发强度2.53万平米/公顷,既有滨江绿地,中央绿地和明珠公园,又不得不开发超高层群。这是两个开发强度的形象参考;超高强度开发导致积压房产和坏帐,损害开发城市设计效果。
2、
严格控制高层建筑:改革开放前,80年代及90年代建筑总量以1:2:3的算术级高速增长;同时高层建筑每年幢数,据笔者分析,呈几何级数超常增长。这是高强度开发的另一侧面。目前严格加以控制,2000年后这两项过热势头才会逐步缓解。
3、
控制办公、商场、旅馆建筑总量:
办公楼:体现三个中心对内对外商务功能,按总体规划相对集中于外滩、陆家嘴中心CBD及虹桥、不夜城、大柏树等商务副中心,以及人民广场、浦东市政中心等处。跟国际实例比较研究,结合上海有关经济发展预测,本市规划办公楼总量可设想为2100-2400万平方米,中心办公楼1200-1500万平方米。目前建成办公楼约1500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高层计约35%以上,大部符合总体规划布局;然而在建高层办公楼比重大大增加,总数接近上述预测,存量将大大超出市场需求,今后办公楼需严格控制。
商场店铺:与各类建筑开发总量问题同步增长。1997年末已建成755万平方米,平均0.85平方米/人,已接近九龙(0.9平方米/人)水平。由于商场开发初期投资回报率高,规划开发总量明显失控,商市大型化、高效化导致无序竞争;根据国际比较研究,笔者认为,上海中心商业设施规划总量可先控制为800-1000万平方米,已建者足以供今后数年使用;规划及现有过剩商场应作使用调整。
旅馆:1997年末本市有28865间旅馆,大部为高层,特点是浦西多,浦东少、高档多、中低档少。浦东在建几家旅馆建成后,将改变东西不平衡状况,但是高档旅馆比重更见偏高。1998年末全市实有旅游旅馆3万间,显然供过于求,应控制几年。同时,本市星级以下社会旅馆招待所3000余,客房4万余间,23万床位,与本市临时,流动人口三百数十万人住宿要求很不适应,可望有调整增客余地。
控制高层住宅、商品房90年代新建住宅7000余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占46%;目前空置住宅约1000万平方米,其中高层、商品房居多。且有增高之势,必须控制高层住宅商品房,确保今后一时期住宅开发经济实用房为主,多层为主,提高可居住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4、
重整重要地区规划布局:最近,上海市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调整重要地区规划,这是十分正确及时的决策。我认为要控制不当功能交叉和无序扩张增容。在市、区商业中心(街)混杂(或"综合")开发的办公楼引发的车流与购物人流的矛盾几乎都需要一条汽车专用道以疏导交通;谋略以土地开发集资进行干道改建、地区改建而规划开发的办公楼占相当大的比重,但却几乎完全未能实现;针对这两项进行宏观调控、布局重整,基本上可以使办公楼规划总量过大、布局交叉得到合理控制。同理,商务、行政中心、拟辟干道沿线,改建地区心脏某些商铺过分集中,人口规模难以支持消费规模之处,无序扩展的商场店铺可占原始过大规划总量一半左右,必须调整压缩改变使用性质,避免过量商业人流干扰商务车流正常运转。已启动的布局不当办公楼、商场开发,应当调整使用或改变设计。
5、
调整盘活同有、在建并可能空置房产:需研究试行以下调整可能:
已建空置办公楼、高层商品住宅改为社会旅馆、招待所,外来人员宿舍使用;
在建空置办公楼、高层商品住宅改变设计,建成社会旅馆招待所;
已建富余商场、购物街及规划仍可保留的非中心商场,改为贸易商品展览使用:浦东办公楼集中展览设施累缺的地区尤应考虑。
研究调整再开发机制和使用管理体制,与再就业工程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建筑开发面对市场,调控过热发展势头,盘活空置房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规划实施起向良性循环的需要,更是建筑开发能否结合城市设计的前提。
政策
一、
梳理、调整重要地区规划,实施总体城市设计战略:
1、
保留、控制标志性建筑(群)及结构性标志用地;
2、
在汇总平衡开发原始规划总量基础上修订并重行核定重要地区规划建筑规模布局;
3、
严格控制高强度、高层高刻度开发:实行容积率与旷地率联动项目原则,使按规划实施高层建筑与绿化旷地扩张同步发展,开发强度过高者,应研究贴地降密,置换降密及非居住建筑局部改建增绿重新使用。
二、
掌握基础设施配套调控手段:
根据北美、香港等经验,分析各市政公用设施系统对不同地区基地综合配套条件及投资有效性,梳理开发基地,按基础设施投资收效及配套困难程度,建议分别采取不同计费处理,作为市政当局对建筑开发的调控手段。
三、 强化、完善规划管理:
继续贯彻二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规划调控,项目审批决策由市政当局掌握是纠正开发过热的必要保证,开展城市设计的前提。
城市格局
城市格局是由城市自然基地和人工开发构成的视觉框架,是以特征和变化组成的整体平衡感和匹配感。
需求
改革开发前人们,特别是外来的上海人说上海面貌三十年不变。这两年,人们又说三年不见上海不认得了。上海城市格局特征在人们心理上没有留下连续的认同的意象,城市格局及其重要性历来未被注意。
目标
塑造富有历史、地域、发展特征而又能历经岁月的上海中心城城市格局,使上海和海内外的上海人、上海友人保持连续的认同感。
原理
1、
江河滨水空间是上海最重要的城市空间和格局要索,也是全市人民的环境资源。滨水建筑景观开发必须按规划和城市设计导则形成滨水空间序列,安排活动功能,休闲设施和造景。沿滨水区岸边应组织尽可能长的连续的绿化步行带;毗邻用地与之保持视觉和实际的可达性;滨水建筑保持临水跌落的高度秩序,以利景观、观景。
滨水区不作成片高密度开发,影响滨水空间的形成,阻碍视廊通达,影响公众利益。
外滩和陆家嘴滨江大道应向南北延伸至两桥、形成连续步行为主的林荫大道、滨水广场、亲水平台。苏州河沿河,宜控制迁出工厂建筑改变使用,安排旅游休闲服务设施,划拨滞销房产置换出危旧房有地,开辟出较宽的滨水绿化空间;成片更新里弄住宅,利用不可售公房收购降密并在纵深插建少量高层公寓及配套绿地,形成中心滨水景观带。
2、
建筑开发是最重要的三维城市格局要素,东西轴建筑开发战略和多心建筑组群的形成将对中心城建筑开发形成三维支配和次支配的秩序感。
3、
路网是最重要的框架格局要素:既是视觉运动渠道,主要的城市空间网络,也是中心区最大绿量载体之一和主要绿视带,对中心城景观、观景影响巨大,要以大力加强绿化照明来强化这个城市格局要素。
高架路:环加十字路网使内环内外各四大区之间任何交通到、发点,通过"慢-快-慢"行程缩短出行时间,从而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从快速运动中领略现代城市设计的意象。可使用低杆悬链式控照钠灯系统以加强连续感,减少夜间干扰,要加强地面和垂直绿化,加强屏蔽绿带。
交通干道:以快长、连续性强的树种绿化,采用较高灯杆错位排列控照钠灯路困,体现快速交通特性:放射干道应增加建筑后退、形成引风绿带,与外围大型绿地联成系统。
外环:绿化路灯同干道,作为中心城发展境界,宜根据国际经验,特别是日本经验,将毗邻乡划作生态农业发展保护带,内侧不少于5公里范围采取林带网格布置,发展绿色农业、蔬菜、花卉及饲养业,除原有集镇、中心村外,其余土地作为发展控制有地。
商业街:用大量宜人树种,配置传色指数高的金属卤化物灯照明,重点地段用投光灯建筑照明,使之多彩多姿,适当减弱"亮"与"未亮"时的反差,兼收节能效果。
支路:加强绿化,使布局、造景有变化,设置与交通量相适应的路灯,以柔和、宁静、安全为度。
广场、滨水区:保持总绿量,注意树草均衡。按活动功能设置高杆灯和装饰灯(灯柱、脚灯),少用大面积铺砌。
4、
人:在滨水、建筑、道路空间中运动,驻留的人是格局中最活跃的格局要素,是感受格局要素的主体。必须提高、改善1000万人的驻留、活动与运动的空间规模与质量,行人道,要畅通;容能不匹配之处,要学习香港,日本经验,建立架空或地下穿越建筑并有环境景观的步行系统。要着手解决非交通占用行人道空间以及其中功能过杂,负担过重的问题。人行空间要多设坐椅禁凳,选用高传色照明。
政策
保护上海独特的城市格局,制订审定实施有关规定,并将损害、破坏城市格局的发展行为作为严重违章案例论处。
保护完善路网结构,将道路广场空间视为不可侵犯的公共空间:在人流拥塞之处,要求辟出骑楼、廊道,同时给予内部相应扩建的特许。
维护和加强中心城规划分区结构,控制分区间结构性绿带。
保护、加强和完善城市绿化系统,特别是放射绿带、楔形绿带、环形绿和环城生态农业(保护)带。
城市保护(要点)
以历史建筑保护为核心的历史风貌区保护,应当包含历史建筑保存和毗邻地段或风貌区内保护性发展两部分,后者是通过城市设计编报实施,使与历史建筑相映生辉的重要新建筑,成为新的品味更高的风貌特征和新的保护建筑。
城区环境
要求
日前域区环境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交通及其相应的污染问题:
80年代初美国林奇城市设计大师在沪指出,集中型大城市比分散型大城市更易解决交通:Alan
Jacob教授主持的旧金山城市设计总图更以城市汽车交通流量图表示环境受影响严重程度。上海近年来车辆数剧增,交通/环境问题趋于尖锐,还缺乏系统、明确对策。
其次,绿化系统未形成,缺乏生态型大绿地,旧区没有普及小、多、匀绿地,为上海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原理
1、
面对汽车挑战:汽车发展势不可挡,但是,汽车耗能大排污多,占用路面面积比例大,废气、毒物、噪声等污染导致酸雨、废林、污染江河及农作物、逆温、致病等问题。小汽车过量导致城市交通堵塞事故增加,发展中国家机非混行事故死亡率高出平均值5倍;美国政府部门、企业为雇员汽车相关费用支付占日常支出40%。
2、
各国大城市交通对策要点:加拿大与西欧反对美国式郊区化低密度摊大饼,主张中心区限制小汽车确立有轨交通为核心,公交为主交通战略。
3、 上海中心城区城市设计――交通规划思路
确立公交为主有轨交通为核心的交通战略。
大力加速发展有轨交通网,增加其占总客运量的比重,建议研究、组织高架路及放射干道长线快速公交线网,作为有轨交通干网的辅助干线。
按公交为主的要求修订实施原有路网,完善公交布网及相关设施。
建立完善高效的地面综合公共交通网,使容能匹配留有余地,准点运行,在为上班族、旅游者的自愿选择。
交通区划:a交通核心区(长寿路-华山路-肇嘉浜路-浦东南路)区内通行公交为主,含出租车、限制小汽车、摩托车;b周边区(内环内外);通行公交车,出租车、货车、小汽车、摩托车(控制执照总量),自行车地区化(B+R);c郊区(外环以外)不限制。通过交通区划实施发挥道路交通最大容能,最大限度限制中心城区(人中密集区),交通污染。
规定上下班单程公交1小时作为法定技术经济指标。
4、 绿地与景观:
结合多轴多心建筑格局,重点开辟公共绿地为标志性建筑及各中心建筑群提供视野和背景绿化。沿苏州河中心段辟出二侧平均各<40米滨江林荫道;黄浦江中心段辟出平均<80米滨江林荫道;副中心辟出<5公顷开放性公共绿地;中山公园、曹家渡中心分别以林荫步行通道向河滨,形成城市观景线基础。
将旧区普及小、多、匀绿地作为旧区体现人为本,提高可居住性的难点攻坚。
组织几条都市旅游线,以景观环境良好的上海中心城区作为旅游的基点和归宿。
政策
正式确定中心城区公交为主的交通政策
交通区划立法
公交发展基金:公交单程1小时,往返2小时,比全国职工劳动工时处长,应反映在工资总额中,主要作为公交发展基金。
检查绿化条例,建议对已开发项目未达到10%绿地率者有追溯义务,为所在区集资开发重点绿地。
后记
这个研究与设想仅仅是个人初步的工作,难免存在片面粗糙之处,希望指正,以利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