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睛看上海
上海建国50周年经典建筑评选已轰轰烈烈拉开帷幕,评选的组织者希望通过这次评选,推出上海不同时期最优秀的建筑精品代表作。由于上海作为一个技大的开放城市并努力与国际接轨,因此特邀请了海外和一些外省市的著名建筑师担任评委。这些建筑师在感叹上海变化巨大的同时,也从专业的角度,对上海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批评,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少追求变化,多整体规划
著名建筑师、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刘太格先生,认为上海最大的问题,不是变化不够,而是过份地追求了变化。他认为,上海这几年确实发展比较快,但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重外表而不重内容,为"改变面貌"而追求变化,而对整个生态、环境、建筑的品质如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物本身的特点设计、内存的施工质量等没有很好地认真考虑。他认为,这与各级政府急于求成有很大的关系,不免给人有浮躁之感。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环境问题应该是一个主要问题。喷泉、雕塑等小品是容易做到的,而草地、绿坪则更是人们所需要的。高楼大厦并不代表现代化。建筑应从本义出发,设计时应多考虑与人的关系,如与人的友善、亲和力等,多考虑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如果这个建筑设计得再好,但未考虑好总体环境,那么将不能认为是一项成功的设计。为此刘太格先生还建议,在上海的重要地段,造一个科学规划的示范基地,将建筑的单体设计、道路、园林、高度等都精心规划设计,作为一个样板。要考虑到上海对中国全国的影响,这样的样板,应该是有积极的意义的。
接轨国际,重在领导,重在学习
台湾著名建筑师李祖原和刘太格先生等认为,与国际接轨,跟领导者的决策关系密切。领导者的素质、文化和审美的价值高低与判断能力也影响着决策。有的领导长官意识强,规划设计时会越俎代疱,只重表面而不讲科学,不讲专业,这会遗害无穷。这种现象,不仅在上海,在国内其他地方,都较普遍,都较严重。在国外,规划和建筑设计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岂能让长官随便指手划脚。
就城市建设而言,上海与国际接轨,接轨什么,怎么接轨,华南理工大学的国家级设计大师何镜堂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秦佑国教授等认为,首先要减少主见,有根据的去行事。建筑设计时,要尽可能地对地块、方案进行了解。其次要认真向西方学习,学习他们对质量的重视,对内涵的重视,不看表面看实质。,和西方学习并不是照搬西方的东西,东西方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并不一样,譬如比例,东西方建筑的比例就不一样。与国际接轨既要汲取外来文化的菁华,也要结合和发扬自己的传统优势文化。
建筑应有感情,让大多数人喜欢
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著名建筑师齐康,面对滔滔的长江,连续几次痛惜地对记者说上海错过了最好的规划时期以致于现在的建筑密度和环境问题难于解决。建设在前,规划在后,或规划没有权威,怎能不出现问题。
他认为,目前有四种不同的建筑:长官的建筑;建筑师的建筑;开发商的建筑和老百姓的建筑。长官的建筑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意志;建筑师的建筑常有蓝天作画;开发商的建筑是考虑臬的房型好销就开发该房型;而老百姓则考虑如何经济实惠。四种建筑的观念不断在发生碰撞,而领导潮流的多是官员,建筑师和开发商。还有一种不好的趋势就是急功近利,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强化某种人的观念强化某种人的意志,使其成为观念的城市,观念的建筑。而正确的导向应该是,体现整体的而不是某些人的城市的观念,建筑的观念。城市是大家的,建筑是给人用的,建筑要有感情,设计时应以大家喜欢的人民接受的标准来创作作品。他认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的经验教训,应该能给其他城市以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