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检索: 关键词:施工图审查 | 方案节能评审 | 边坡基坑 | 资质管理 | 执业注册 | 进郑登记 | 造价咨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研究 >> 以文学认知建筑

以文学认知建筑



发布时间:2003-10-22 来源:建筑时报 浏览量:3896
    历史上有些建筑,本身早已湮灭,然而后人对它们有着很深的印象。秦始皇的阿房宫刚建成就遭破坏,而这座两千多年前昙花一现的宫苑,竟有持久的知名度,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蜀山兀,阿房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好一个杜牧,以一篇雄文将阿房宫传诸永久。
    现在北京、上海各有一座“大观园”,都是当代建筑师的设计。但“大观园”的始作俑者和总策划人是十八世纪中叶的曹雪芹。《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存在于作者和读者的意念之中。当代建筑师的工作是将意念中的“大观园”物化。文豪构想于前,建筑师实施在后。
    建筑不是单纯的物质体,城市也不是一个物理世界。它们是人的生活场所和社会历史的舞台。建筑与城市同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处于相互依存和双向互动的状态。抽去人的活动和情感,建筑与城市便成了死物。因此,要真切地认识一座建筑和一个城镇,只有科学的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人文的认知。而文学作品正是人文认知的重要途径。
    比如,要认识伦敦,应知道它的历史,十九世纪那一段尤其重要,于此,狄更斯的文学作品是宝贵的认知资源。狄更斯亲历过当时下层人民贫苦屈辱的生活,后来当新闻记者,又了解到伦敦各阶层的生活实况。在狄更斯的文学作品里,“城市以小说的手法被体验,小说以城市的体验被创作。”文学家的虚构给出的是经验的真实,生活本质的真实。这种虚构与真实世界并非对立,二者结合才能获得完全的本真的认识。
    那一年,刘心武发表《立体交叉桥》。他写了北京老胡同里一部分人的居住困境和他们的焦虑与期盼。这篇小说触动了我,加深了我的一种看法:北京老城区需要更新改建,以改善中下层人民的居住条件。对于北京老城区必须采取扬弃的方针,有扬有弃。那种想把整个北京城当成一个大文物,整体维持北京中古时期留下来的旧貌不变的主张,既错误也行不通。
    二十多年了,《立体交叉桥》的主人公们该已搬进比较宽敞的新房子了吧。
    由此,我想起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学中兴起的接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效果取决于作品本身和读者的接受意识;读者的接受活动影响着文学的生产;文学的历史实际是作家、作品与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史,等等。将文学的接受理论加以适当的改造、扩充,衍化出建筑的接受理论,对于建筑师的创作可能有所启示。

郑州市土木工程协会   

地址:郑州市淮河西路24号(淮河路与文化宫路交叉口西50米院内元绍商务二楼)

豫ICP备12012240号-2